查看原文
其他

学处|发广大心 立坚固愿——读《劝发菩提心文》(上)

张家提 云林志工 2024-03-19



省庵法师

省庵法师是清代著名高僧(1686年-1734年),中国净土宗第十一代祖师。省庵法师俗姓时,名实贤,字思齐,江苏常熟人。法师生来不沾荤腥,少年即聪慧绝伦,常有出尘之志。母亲张氏知道他与佛有缘,便在他七岁时送到清凉庵跟随容选和尚出家。



出家之后,省庵法师便虚心向师父请教,通过不断精进修学,道业日增。在精修道业的同时,法师还著述不辍,他一生的著述主要有《劝发菩提心文》、《净土诗集》、《省庵大师语录》、《续往生传》等。法师的《劝发菩提心文》是其最有影响的名著。法师在文中将菩提心视为修行佛道、圆成净业的根本条件。文中首陈发菩提心的功用,云:

“入道要门,发心为首;修行急务,立愿居先;愿立则众生可度,心发则佛道堪成。苟不发广大心,立坚固愿,则纵经尘劫,依然还在轮回,虽有修行,总是徒劳辛苦。”

《劝发菩提心文》不仅理事圆融,知见透辟,对初学佛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。省庵法师在文中重点讲述了菩提心得以发起的十种因缘。这十种发菩提心的因缘即是修身养性的基础,也是成就菩提的正因。法师在《劝发菩提心文》中云:

“此菩提心,诸善中王;必有因缘,方得发起。今言因缘,略有十种。何等为十?一者念佛重恩故;二者念父母恩故;三者念师长恩故;四者念施主恩故;五者念众生恩故;六者念生死苦故;七者尊重己故;八者忏悔业障故;九者求生净土故;十者为念正法得久住故。”



念佛恩重


在佛教上报四重恩中,报佛恩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。省庵法师在本文中强调学佛之人,首先要念佛恩重。法师认为,释迦牟尼佛当年最初发心出家,并不是为了追求自己获得解脱,而是为了让所有众生了脱生死之苦、趣证菩提之果。为了济度众生,佛陀舍弃了将继承的王位和年轻貌美的妻子,于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悄悄地离开王宫,寻求解脱之道。经过六年苦行,受尽各种痛苦,最后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悟道,佛陀然后到鹿野苑为五比丘说三转四谛法轮。佛陀从此开始了长达四十九年的弘扬佛法、度化众生的历程。


佛陀常以慈悲心接引众生。在众生造业之时,佛陀悲悯众生,方便教化。但是众生愚痴,不知听信佛言。由于众生业障深重,佛陀无法救度愚痴众生;当众生到人道中时,佛陀常以种种善巧方便,接引众生发菩提心,广种善根。佛陀以“无缘大慈,同体大悲”的情怀,不舍一切众生。如此深恩,我们当时时感念不忘。


省庵法师指出,虽然佛陀不舍一切众生,但由于众生业障深重,在佛陀出世之时,我们都在沉沦。等到我们现在得到人身,佛却已经灭度了。我们因业障而生到末法时代,无法见到佛之金身。虽然我们没有福报生到佛世,但我们有幸得闻佛法,读诵经典,依法修行,受佛深恩。如此想来,这也是无量劫来种下的善根所感得的善果。如此恩德,重如泰山。我们若不发菩提心,修学菩萨道,弘扬佛法,广度一切众生,终无以回报佛之重恩。因此,作为末法众生的我们,应当时常感念佛之恩德,如法行持,成就道业。



念父母恩


无论世间法还是出世间法,都提倡报父母恩。省庵法师在文中,要求学佛之人,一定要感念父母的恩德。父母是子女最大的恩人,父母不仅养育子女成人,还教育子女为人处世的道理。父母是子女第一任老师。如果没有父母的培养教育,我们就无法健康成长,更无以成为品格健全之人。母亲在孕育子女时,要承受各种痛苦。在子女出生后,还要辛勤养育。法师在谈到为何要报父母恩时说:

“哀哀父母, 生我劬劳。十月三年,怀胎乳哺;推干去湿,咽苦吐甘,才得成人。”

父母养育子女不仅要受怀胎哺乳之苦,在子女出生后,还要“推干就湿,咽苦吐干”。其中的艰辛难以尽说。


学佛之人,应当感念并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。报恩的方式不仅是给现世父母衣食供养,而且还要发菩提心,常行佛道,依教修行,普度一切众生。若佛子能够精进行持,将学佛的功德回向给现世父母和多生累劫的父母,则不只现世父母能得到佛法利益,多生累劫父母也都能得到超拔。



念师长恩


师长恩属于佛教四恩之一,也是我们应当报答的最重要的恩德之一。对于为何要感念师长恩,省庵法师有自己观点:

“云何念师长恩?父母虽能生育我身,若无世间师长,则不知礼义;若无出世师长,则不解佛法。不知礼义,则同于异类;不解佛法,则何异俗人?”

法师认为,如果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师长的教诲,就无法懂得礼义。若不懂礼义,就不能称为知事明理的人。对于学佛者来说,如果没有出世师长,就无法正确地领会佛法奥义。不解佛法,就与俗人没有什么区别。


法师指出,我们现在有殊胜的机缘能够接触佛法,了知佛法大意,掌握修行方法,这其中有师长对我们的关怀教育。有的修行者为了探寻佛法奥义,还出家修行,袈裟披身,严格持戒。无论是世间知识的获得,还是所求佛法利益,都与师长的谆谆教诲是分不开的。尤其是求出世间法修行者,师长的教诲尤其重要。正因为有了师长不厌其烦地教育,我们不仅了知佛法义理,而且还能发大乘心,自利利他。



念施主恩


对于出家修行者来说,我们应当感恩施主的恩德。因为没有施主的衣服、饮食、汤药、卧具等四事供养,我们就无法安身立命,更无法专注修行。正是有了施主的四事供养,将心专注于修行上,使我们能够安心办道、成就道业。


对于为何要感念施主的恩德,省庵法师在文中指出:

“云何念施主恩?谓我等今者,日用所资,并非己有。二时粥饭,四季衣裳,疾病所需,身口所费,此皆出自他力,将我所用。彼则竭力躬耕,尚难糊口;我则安坐受食,犹不称心。彼则纺织不已,犹自艰难;我则安服有余,宁知爱惜?彼则荜门蓬户,扰攘终身;我则广宇闲庭,悠游卒岁。以彼劳而供我逸,于心安乎?将他利而润己身,于理顺乎?”

出家人的四事供养都来源于十方善信供养。身为出家人,我们要知道所办道的一切,都是施主辛勤劳动的成果。是施主的辛勤耕耘,才成就了我们安坐受食;是施主昼夜不停地纺织,才使我们有温暖的衣服穿。而那些辛勤供养我们的施主,他们有可能自己尚且衣不保暖、食不果腹,但为了供养僧宝,他们宁愿自己受饥寒,也要让僧宝安心修行。施主供养我们的目的,是为了成就出家人精进修行、了脱生死、自度度他。若是受了施主的供养而不精进修行,就难以消受施主的供养,若不能了道,下生堕三恶道中继续沉沦娑婆,流转生死。由于这种原因,出家人应当感念施主的恩德。



念众生恩


学佛之人还应当感念众生恩,因为众生与我们旷劫以来,生生世世,互为父母,彼此有恩。我们与众生之间虽然现在世、隔世昏迷,相互不识。但依照六道轮回的道理来推理,六道众生都曾是自己的六亲眷属。他们都与我们有各种恩德,我们应当回报他们与我们的恩德。如《梵网经》云:“若佛子以慈心故,行放生业,一切男子是我父,一切女人是我母,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。是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,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,亦杀我故身。”


省庵法师在《劝发菩提心文》中也说:“是故菩萨现于蝼蚁,皆是过去父母,未来诸佛;常思利益,念报其恩。”法师认为,现世的披毛戴角的物类,有可能是我们过去世的子女;如今的蠕动蜎飞之类,有可能是我们过去世的父母。我们之所以不知道六道众生都是自己的亲人,是因为有很多物类都与自己处于隔世。今生我们能得人身修习佛法,我们要感念一切众生的恩德。尤其是对于那些身处苦难中的众生,要尽自己的力量去救度他们,使他们能够离苦得乐、早得解脱。

【待续】


长按下方二维码,进入”华严共修“

随喜植福在线登记小程序


1






往期回顾





通告通启

征稿|法布施从分享开始

法讯|庚子年“结夏安居•华严共修”牌位登记中

▲通启|杭州灵隐寺关于取消2020年朝山活动的通告

杭州灵隐寺《关于有序恢复开放的通告》

志工服务疫情防控须知


新闻动态

杭州灵隐寺2020年“结夏安居•共修华严” 今日启建

杭州灵隐寺僧众2020年6月6日清晨结夏安居

▲杭州佛学院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 有序返校复课

杭州灵隐寺恢复开放 喜迎八方游客 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

杭州灵隐寺有序恢复开放第一天 举行升国旗仪式


方丈言教

方丈言教|结夏安居  共筑清凉(上)

方丈言教|结夏安居 共筑清凉(下)

方丈言教|解说《地藏经》

方丈言教|生命无常

方丈言教|《心经》的题义与版本


志工感悟

志工感悟|善待动物 随顺其缘——从一只大橘猫说起
志工感悟|做志工感受到的温暖
志工感悟|法雨滋润希望的种子
志工感悟|一件绿马甲  带给我无上荣光
志工感悟|愿以清净身语意


佛教梵呗

梵呗祈福|唱诵《心经》

视频 | 梵呗合唱《华严字母》

赏析 | 梵呗清唱 《华严 起梵腔》

藏识|梵呗清音的时空艺韵探微


皈依三宝

常识|什么是皈依?

学处|皈依的目的是什么

学处|皈依的利益是什么?

学处|参加皈依的注意事项

学处|皈依必须知道的几个问题


佛教常识

常识|佛法僧三宝

常识|寺院建筑

常识|寺院佛事

常识|四无量心

常识|六度


佛教器物

▲常识|佛教呗器——鼓

▲常识|佛教呗器——磬

▲常识|佛教呗器——木鱼

佛教器物|幢
常识|佛教器物——幡


佛化生活

佛化生活|十种吉祥之法

佛化生活|生病与探病

佛化生活|如何建设佛化家庭?
佛化生活|居家八法

佛化生活|修习禅定与身心健康


菩提学处

怎样远离过度睡眠——《佛说离睡经》解读

明因识果  改往修来——读《梁武帝问志公禅师因果文》

如何安顿身心——所依经典《八大人觉经》

学处|“信”在修行中的意义与作用
学处|何谓佛教忍辱行

慧语开示

▲开示|孤独的来源与危害
慧语|今日无事
开示|太虚大师  对治中国人通病的佛法
开示|太虚大师  八正道与改善人群生活
开示|太虚大师  如何正信三宝?

佛教故事

佛教故事|善财童子五十三参
佛教故事|大光明王始发道心因缘


佛教历史

历史|元代杭州佛教的消长
历史|明代限佛与杭州佛教

历史|清代杭州佛教的盛衰
历史|清末民初杭州佛教的发展
高僧行迹|南朝佛经翻译家求那跋陀罗


撰文|张家提

图片|一叶

美编|慧容

责编|妙莲


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